文丨妙
暑期档的黑马层出不穷,但口碑的崩塌,往往也能在一夜之间发生。
《浪浪山》凭借一场原本旨在为电影增色的宣传活动,突然从6亿票房的高峰跌落至低谷。
这部原本鲜为人知的国产二维动画《浪浪山小妖怪》,
在上映之初凭借其融合亲情与梦想的故事,以及精准呈现打工人困境的细腻描绘,
一度成为年度现象级作品。
不仅票房突破了国产二维动画的纪录,豆瓣评分也曾一度飙升至8.6,
展开剩余91%被誉为“治愈心灵的夏日良药”。
然而,一场本应提升电影热度的宣传活动,反而意外成为口碑下滑的导火索。
片方计划通过电影的热度,在小红书举办路演,并邀请傅首尔与苏敏共同探讨“走出浪浪山”的主题。
然而,傅首尔一开口就脱离了原本的主题,她的每一句话都离不开自己的离婚经历,
甚至提到“孩子早已有了自己的人生观”,
硬生生将电影里的家庭温情曲解为“个体必须与家庭对立”。
现场的观众瞬间感到困惑,许多人当场便意识到不对劲,
这哪里是在宣传电影,分明是在举行一场个人情感分享会,
一种难以言喻的不适感瞬间席卷全场。
傅首尔名为宣传电影,实则借《浪浪山》热度分享她个人的情感历程。
她从上台开始,完全不提电影中的小妖怪与家人之间的温暖故事,
反而一再讲述自己离婚的种种,还特别强调孩子的独立与对她决定的支持,
几乎要将“独立离婚女性”这个标签贴在自己身上。
然而,《浪浪山》的核心正是围绕亲情与家的温暖展开,讲述即便想要闯荡,
依然心系家人的故事。
可在傅首尔的操控下,电影的温情顿时被扭曲成了“个体解放与家庭对抗”的观点。
观众原本期待的电影宣传,瞬间变成了离婚经验交流会,
许多人都觉得,这根本就是借电影之名,行宣传私货之实。
电影讲述的是小妖怪外出闯荡,心中却一直惦记着为母亲带糖葫芦,
猪妈妈则背负着照顾瘫痪丈夫的责任,依然尽力供孩子学习,
一切都围绕着亲情与责任展开。
然而傅首尔将这些温情的情节转化成了“人生不应被责任束缚,若想逃离,就应勇敢逃离”,
将电影中关于自我成长与家庭责任的内核彻底歪曲。
更令人震惊的是苏敏,
她竟然将那个为家庭默默奉献的猪妈妈解读为“应抛下家庭,勇敢闯荡”。
这哪里是在解读电影,分明是将自己的价值观强行套入剧情中。
本应通过主创精心打造的亲情氛围,
被她们两个人几句毫无关联的对白扭曲成了“家庭束缚”的狗血剧情。
原本一场动画电影的宣传,竟然变成了一场价值观的激烈碰撞。
傅首尔与苏敏的言论迅速引发了观众的强烈不满,
许多带着孩子前来的家长听后愕然起身离场,内心不禁涌现出不适感。
“我本是带孩子来看小妖怪如何闯荡,如何得到家人支持实现梦想,
结果却被你们教导如何逃避家庭责任?”
网络上更是炸开锅,观众纷纷表示,原本是带孩子来欣赏冒险故事的,
却被迫接受了一场混乱的价值观洗礼。
本来是宣传电影的活动,竟然变成了家庭矛盾调解大会,
观影体验差到无法形容。
“感觉自己买票不是来看的电影,而是听一场私事分享会,
强行灌输个人观点。”
许多网友直言不讳地批评:“这么明显的私货塞进电影宣传里,
我们是来看《浪浪山》的,不是来看傅首尔的离婚心得。”
影片的宣传闹剧持续了仅两天,口碑如过山车般骤降。
退票通道几乎瘫痪,许多观众在未观影前便申请退款,
纷纷表示“不愿为夹带私货的宣传买单”。
豆瓣的评论区也充斥着一星差评,
那些此前赞美剧情暖心、画面治愈的好评被迅速淹没,评分滑落至8.6,
评论区几乎全是“被嘉宾毁了”的吐槽声。
票房随之下滑,原本排片满满的场次,突然空出了不少座位,
电影的热度瞬间散去,曾经的“夏日之光”迅速成为了众人嘲笑的对象。
归根结底,《浪浪山》的失误不仅仅是傅首尔一人的问题,
更暴露了一个令人不适的现象:
某些公众人物总是试图借别人的平台,来宣扬自己的个人理念。
电影宣传本应是为了作品服务,然而却成了他们传播个人观点的舞台,
傅首尔硬生生将一部讲述亲情的动画片,
变成了自己离婚经验的分享会,
将自己的“独立”人设凌驾在电影之上。
这种行为,无疑是在消费作品的热度,透支观众的信任。
观众是来看电影的,而不是来听别人讲私事的。
作为嘉宾,理应对作品和观众怀有敬畏之心,而不是将其当做个人利益的工具。
如果只是为了赚钱而无视电影的内涵,
怎么可能为影片注入灵魂?
这种风气若不遏制,最终伤害的不仅是电影的口碑。
《浪浪山》这次的教训,提醒了整个行业:
做宣传之前,得先弄明白电影想讲什么。
原本一部温馨的家庭动画片,
为何非得找个三句话不离离婚的嘉宾来宣传,
这无疑是与电影本身背道而驰。
如今,很多宣发工作,往往想着走捷径,
只需找一个流量大、话题性强的嘉宾,
就能借势蹭热度,却完全不管嘉宾的调性是否符合电影。
结果是,话题热了,电影的灵魂却丧失了。
观众心中明镜般清晰,若用这种方式糊弄他们,
下一次,他们便不会再买账。
总而言之,电影能否成功,最终取决于故事是否打动人心,
能否让观众信服你所讲述的情感。
宣传、嘉宾都应该是电影的助力,而非抢占风头、塞入私货。
若始终坚持“流量至上”的心态,最终会把观众的心推得越来越远,
因为大家进影院,终究是为了看一部好电影,而非一场闹剧。
发布于:山东省盈禾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